国家标准网
ICS07.060 A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Specificationsformeteorologicalobservingenvironsprotection— Atmospherebackgroundwatchstation 2014-09-30发布 201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 言 本标准的3.2.1.2、附录A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 黑龙江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周怀刚、俞向明、靳军莉、张宇、乜虹、马锋波、王德众、刘恒德、宋庆利、 孙俊英、周凌晞、徐晓斌、汤洁。 ⅠGB31224—2014 引 言 大气本底站主要开展全球或区域尺度大气成分变化及其引发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特别是对气候 和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大气成分长期、系统的观测,为我国的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区域大气污染 预报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环境外交等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 料。为确保观测数据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观测站点所代表区域 大气成分长期变化的背景特征,特制定本标准对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进行保护。 ⅡGB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区的分级、范围及保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气本底站,以及其他具有大气本底观测功能的观测站的探测环境的保护。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大气本底 atmospherebackground 全球或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 2.2 大气本底站 atmospherebackgroundwatchstation 长期观测大气本底(2.1)及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站。 2.3 全球大气本底站 globalatmospherebackgroundwatchstation 长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反映全球尺度大气本底(2.1)变化特征的观测站。 2.4 观测场周边 edgeofanobservationsite 包含大气本底站所有探测设备感应部分、采样点(口)等的最小圆周。 2.5 大气本底扇区 sectorofatmospherebackground 从观测场周边(2.4)向外延展,代表本站大气本底状况的扇形区域。 3 保护区分级及范围 3.1 保护区分级 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区分为外围保护区、基本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三级。 3.2 保护区范围 3.2.1 外围保护区 3.2.1.1 距观测场周边10000m~30000m的环形区域。 3.2.1.2 全球大气本底站的外围保护区范围除3.2.1.1规定的区域外,还应包括在其大气本底扇区方 向,距观测场周边30000m~50000m的扇环形区域。大气本底扇区的划分方法见附录A。 3.2.2 基本保护区 距观测场周边1000m~10000m的环形区域。 1GB31224—2014 3.2.3 核心保护区 距观测场周边1000m的环形区域。 4 保护要求 4.1 基本要求 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区基本要求如下: a) 禁止新建、改建和扩建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 采矿业等工矿区; b)禁止新建和扩建城镇或居住区; c)禁止在保护区范围上空设置固定航线。 4.2 外围保护区 土地利用方式应保持相对稳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区域面积每年应小于1%。 4.3 基本保护区 基本保护区要求如下: a)土地利用方式应保持稳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区域面积每年应小于0.5%; b)禁止设置养殖场、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4.4 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区要求如下: a)土地利用方式应保持不变; b)禁止修建与大气本底观测活动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c)禁止修建铁路、省级及以上公路和设置养殖场、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2GB31224—201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大气本底扇区划分方法 A.1 资料需求 A.1.1 已建站点 已建大气本底站的大气本底扇区划分所需要资料包括: a)近3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 b)近3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大气成分观测资料; c)近3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其他相关要素观测资料; d)近3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气团后向轨迹资料; e)全球大气本底站周边50.0km范围内地理环境、下垫面自然生态特征、大气污染源、社会经济 状况等资料。 A.1.2 拟建站点 拟建大气本底站的大气本底扇区划分所需要资料包括: a)近1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 b)近1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大气成分观测资料; c)近1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其他相关要素观测资料; d)近1年或更长时间序列的气团后向轨迹资料; e)全球大气本底站周边50.0km范围内地理环境、下垫面自然生态特征、大气污染源、社会经济 状况等资料。 A.2 划分方法 A.2.1 划分步骤 A.2.1.1 根据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制作风向频率玫瑰图,制作方法见A.2.2。 A.2.1.2 根据相关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制作各物种风向-浓度玫瑰图,制作方法见A.2.3。 A.2.1.3 以风向频率玫瑰图为基础,结合各物种风向-浓度玫瑰图,选取具有风向频率较高、物种平均浓 度较低的方向,初步确定为大气本底方向。 A.2.1.4 根据地理环境、下垫面自然生态特征、大气污染源、社会经济状况、气团后向轨迹以及其他相 关辅助观测资料,核实大气本底方向。 A.2.1.5 对大气本底方向的风向频率按由高至低的顺序进行累计统计,风向频率累计达到60%及以上 的方向所构成的扇区即为大气本底扇区。 A.2.2 风向频率玫瑰图 A.2.2.1 按北(N)、北东北(NNE)、东北(NE)、东东北(ENE)、东(E)、东东南(ESE)、东南(SE)、南东南 (SSE)、南(S)、南西南(SSW)、西南(SW)、西西南(WSW)、西(W)、西西北(WNW)、西北(NW)和北西 北(NNW)16个方位制作累年风向频率玫瑰图。 3GB31224—2014 A.2.2.2 各风向累年频率,按式(A.1)计算: F=N M×100% …………………………(A.1) 式中: F———某风向累年频率; N———某风向累年出现的次数; M———累年各风向(包括静风)出现的总次数。 A.2.3 风向-浓度玫瑰图 A.2.3.1 按北(N)、北东北(NNE)、东北(NE)、东东北(ENE)、东(E)、东东南(ESE)、东南(SE)、南东南 (SSE)、南(S)、南西南(SSW)、西南(SW)、西西南(WSW)、西(W)、西西北(WNW)、西北(NW)和北西 北(NNW)16个方位制作风向-浓度玫瑰图。 A.2.3.2 利用物种小时平均浓度资料制作各风向上浓度频率分布图。 A.2.3.3 取各方向上出现频率最高物种浓度的平均值,制作风向-浓度玫瑰图。 A.2.4 大气本底扇区的划定 A.2.4.1 按A.2.1确定大气本底方向。 A.2.4.2 若某大气本底方向与其邻近的其他大气本底方向之间夹角大于45°,则该方向的大气本底扇 区为以该方向为中心±11.25°范围内的扇形区域。 A.2.4.3 若某大气本底方向与其邻近的其他大气本底方向之间夹角小于或等于45°,则大气本底扇区 是以夹角最大的两个大气本底方向为中心,各向外侧扩展11.25°后所形成的扇形区域。 A.2.4.4 若两个大气本底扇区不相邻,当其间扇区的圆心角小于45°时,则两个大气本底扇区以及其间 的扇区应合并作为大气本底扇区。 4GB31224—2014

.pdf文档 GB 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GB 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第 1 页 GB 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第 2 页 GB 31224-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12 14:43:2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