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99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116—2014 板栗膏药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Septobasidium felt of Chestnut 文稿版次选择 2014 - 06 - 01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7 - 01 实施 发 布 DB34/T 2116—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为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参加起草单位为安徽农业大学、舒城县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六安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金安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裕安区林 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宁国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树林、束庆龙、孙倩、翟田俊、梅跃进、余益胜、张克莉、杨圣冬、徐文、 曹志华、王士娟、陈名君、刘洪剑。 I DB34/T 2116—2014 板栗膏药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板栗膏药病发生程度、病情监测、防治策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地区板栗等阔叶树膏药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T 1267-2010 造林技术规程 DB34/T 2054-2014 凡士林防治板栗膏药病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板栗膏药病 Septobasidium felt of Chestnut 板栗膏药病由茂物隔担耳(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Pat.)、田中隔担耳 (S.tanakae (Miybe) Boed.)等所引起。植株受害后由于枝干皮层干燥坏死,造成树势衰退、严重时枝干枯死。其发病规律见 附录A。 3.2 栎霉盾蚧 Aonidiella sp. 栎霉盾蚧属于半翅目、盾蚧科,与膏药病菌是共生关系,其虫体分泌物为病菌提供养料,在繁殖时 传播病原。 3.3 共生 Symbiosis 共生关系是指植物与微生物两者均可从对方获得利益的关系。在本病中,病菌以蚧虫的分泌物为养 料,并通过蚧类爬行而传播蔓延;而蚧虫则受到菌膜覆盖得到保护。 4 寄主、分布与诊断技术 4.1 寄主 1 DB34/T 2116—2014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油茶(Camellia oleifera)、茶(Camellia sinensis)、油桐 (Aleurites fordii)、芒果(Mangifera indica)、核桃(Juglans regia)、梨(Pyrus spp.)、 柑橘(Citrus reticulata)、桃(Amygdalus persica)、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梅(Prunus mume)、李(Prunus salicin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m)、 柳(Salix babylonic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相思 树(Acacia confus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树(Morus alba)、女贞(Ligustrum lucidum)、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楠木(Phoebe nanmu)、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枹树(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金合欢(Acacia kalkora)、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等多种果木。 4.2 分布 板栗栽植区均有发生,主要分布于安徽、湖北、河南、河北、江苏等省;安徽主要分布于舒城、金 寨、岳西、太湖、广德、宁国等县市。 4.3 诊断技术 板栗膏药病诊断技术见附录B。 5 发生(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5.1 发生(危害)程度 发生(危害)程度分轻、中、重三个等级,枝干发病率 5%以下为轻,6~15%为中,16%以上为 重。 5.2 成灾标准 受害植株达到以下指标之一,即为成灾: ——枝干被害率≥10%; ——病斑横向长度占树干周长 60%以上。 6 病情监测调查 在 3 月中旬和 10 中旬,在寄主分布区设立踏查路线,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立标准地,随机 抽取 20 株标准株调查。主要调查受害树种、受害株数、立地条件以及平均 30 cm 枝干上的病斑数量 和大小情况等,并将调查结果填入板栗膏药病监测调查表见附录C。 7 防治指标 当发生达到 II 级以上时,进行防治,减轻危害,防止扩散蔓延。 8 防治措施 8.1 防治措施 8.1.1 选用抗病品种 2 DB34/T 2116—2014 在新造林时,在易发病的环境应选用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如粘底板、大红袍等作为主 栽品种。 8.1.2 加强产地检疫 苗木要加强检疫,尤其是产地检疫,避免病源从老病区引入,或对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后使用。 8.1.3 加强栗林管理 8.1.3.1 保持栗林通风透光 在山谷、河边、洼地等湿度大的地段是易发病环境,栽植栗树时要适当稀植;新造林密度要适宜, 具体依据 DB34/T 1267-2010 的相关规定执行;成林郁闭后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或间伐,保持树木枝条 互不交错,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8.1.3.2 清除病枝病源 对已发病栗林,定期监测,发现病情及时处理。结合整枝修剪,清除病枝,带回烧毁,减少病源, 并对保留枝进行涂药或喷药控制,有效降低病原数量。 8.1.3.3 促进树木生长 砍除杂草灌木,垦复套种作物,增施肥料,促使栗树生长健旺,增强抗病能力。 8.1.4 防治介壳虫 在介壳虫成虫产卵期和若虫孵化期(4~5 月)常用的药剂为 5~15 倍的柴油乳剂(柴油 1 kg、洗衣 粉 25 g、水 0.5 kg),波美 1~3 度的石硫合剂、1%波尔多液、20%石灰乳等,施药方法为涂刷和喷 雾,并以前者效果最好。 8.1.5 灭除病原菌 利用泥浆、桐油或凡士林涂抹病斑,可灭除病原菌,根除病害。于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用硬毛刷 蘸桐油或泥浆在病斑处涂刷,在划破菌膜的同时将桐油、泥浆涂上,增加防治效果。凡士林涂抹防治依 据 DB34/T 2054-2014 的相关规定执行。 9 防治效果调查 根据不同的防治方法或药剂的作用时间,在防治效果末期检查一次,病斑上有 15%以上菌落存活, 需进行补防。 3 DB34/T 2116—2014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板栗膏药病的发病规律 A.1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膜在被害枝干上越冬,次年 5 月间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借风雨和介壳虫等昆虫传 播,萌发成菌丝,穿入皮层或自枝干裂缝及皮孔侵入内部吸取养分。菌丝体在枝干表面生长发育,逐渐 扩大形成菌膜。 安徽大别山地区板栗膏药病菌常与栎霉盾蚧等蚧壳虫共生。病菌以蚧虫的分泌物为养料,有的菌丝 还能侵入蚧虫体内;蚧虫则在菌膜的覆盖下受到保护。因此,病害的发生、发展与蚧虫的消长密切相关, 据舒城县河棚区调查,每年 4~5 月和 9~10 月既是膏药病盛发期,亦是栎霉盾蚧第一、二代的繁殖 扩散期。 栗树的生态环境对本病发生有显著的影响,一般多发生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栗林,并以背阳遮荫的山 洼、山坡、河沟旁坡地、光照少、湿度大的栗林发病严重。 不同品种间存在着抗病性差别,在对舒城县主栽品种的调查发现:粘地板和大红袍是抗性较强的品 种,并具有丰产、稳产的优良性状;叶里藏抗性次之,亦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状;蜜蜂球、二水早、浅刺 二水早、落花红、油栗等均属感病品种,病情严重的树势衰弱,枝干枯死,产量下降。 4 DB34/T 2116—2014 B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板栗膏药病的诊断技术 B.1 症状特征 板栗膏药病危害枝干,其显著特征是在枝干上形成厚而致密的菌膜,形似“膏药”而得名,因不同 的病原菌或不同的生长期而表现为以下症状: 灰色膏药病:枝干上的菌膜圆形或椭圆形,直径通常约 1~5 cm,初灰白色,后灰褐色或暗褐色。 菌膜表面比较平滑,干后易脱落。 褐色膏药病:枝干上的菌膜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长宽一般为 2~10 cm,一开始即为紫褐色 或栗褐色,仅边缘色淡。菌膜表面天鹅绒状,周缘比较整齐,有狭窄的灰白色带,老时易龟裂。 此外,还有土黄色膏药病等,并在安徽最为常见 图B.1 板栗膏药病危害状 B.2 病原特征 病原菌为多种隔担子菌(Septobasidium spp.)现按其为害症状,分别叙述于下: 1) 茂物隔担耳(S.bogoriense Pat.):引起灰色膏药病。担子果平伏,革质,棕灰色至浅灰 色,边缘初期近白色,质地疏松,海绵状,全厚 0.6~1.2 mm,表面平滑,基层是较薄的 菌丝层,其上有直立的菌丝柱。 2) 田中隔担耳[S.tanakae(Miyabe)Boed.et Steinm.]:引起褐色膏药病。担子果平伏,被 膜状,表面天鹅绒状,淡紫褐色、栗褐色以至暗褐色;初期圆形,后扩大直径可达 10 cm; 周缘部通常灰白色,全厚约 1 mm。 5 DB34/T 2116—2014 C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板栗膏药病的调查记录表 表C.1 板栗膏药病的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 县(市、区) 乡镇(林班) 村(小班、路段) 2 2 踏查面积(hm ): 踏查代表面积(hm ): 海拔: 坡向: 土壤类型: 郁闭度: 植被种类: 调查人: 调查时间: 是否感病 调查植株 树种 病斑大小 干上病斑数量 1 2 3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年 月 日 平均 30 cm 枝 立地条件 (是/否) 经纬度: 坡度: 枝枯率(%) 备注
DB34-T 2116-2014 板栗膏药病防治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8:26:0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