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网
ICS 67.140.10 B 35 福 DB35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820—2016 代替 DB35/T 818-2008,DB35/T 819-2008,DB35/T 820-2008,DB35/T 821-2008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2016 - 12 - 30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35/T 820—2016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茶树品种 .......................................................................... 1 4 苗木培育 .......................................................................... 2 5 栽培技术 .......................................................................... 3 6 低产茶园改造 ...................................................................... 6 I DB35/T 820—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DB35/T 818-2008《白芽奇兰茶 茶树品种》、DB35/T 819-2008《白芽奇兰茶 苗木培 育技术规范》、DB35/T 820-2008《白芽奇兰茶 栽培技术规范》和DB35/T 821-2008《白芽奇兰茶 低 产茶园改造技术规范》。本标准整合了DB35/T 818-2008、DB35/T 819-2008、DB35/T 820-2008、DB35/T 821-2008。与DB35/T 818-2008、DB35/T 819-2008、DB35/T 820-2008、DB35/T 821-2008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根据实际增删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 ); ——修改化学防治内容,改为“表 3 病虫害防治适期”(见 5.1.1 ); ——对“低产茶园改造”一章,重新进行描述(见 5.1.2)。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平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平和县农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陈苍山、杨和国、叶志鹏、黄良仕、郭雅玲、曾金河、陈舜、林文忠、曾慧敏。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 818-2008、DB35/T 819-2008、DB35/T 820-2008、DB35/T 821-2008。 II DB35/T 820—2016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芽奇兰茶的茶树品种、苗木培育、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白芽奇兰茶的田间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一) GB/T 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 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 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 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 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 11767 茶树种苗 NY/T 5010-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茶树品种 3.1 来源 白芽奇兰茶是1981年由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村的原生茶树有性群体,经单株选育而成,1996年经福建 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 3.2 3.2.1 生物学特性 植物学特征 灌木状,中叶种,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枝条粗壮较直立,分枝较密。中叶型,叶片呈长椭圆形, 长宽比为2.9~3.5,叶水平着生,叶色深绿具光泽,锯齿细浅尚明,28~33对,叶肉厚度中等,叶质柔 软,主脉明显。嫩梢萌发较迟、整齐、生长快,持嫩性强、节间较长、芽梢尚粗壮,浅绿、芽尖白色茸 毛较多,春梢一芽三叶长10.6 cm~16.2 cm,百芽重60 g~80 g。花冠大小中等,花量较少,花萼5片, 花瓣数6~8瓣,丝196~263枚,结实率低。中芽种,略偏迟,越冬芽萌发于3月下旬,4月下旬开采,10 月下旬休眠。适应性广,抗病虫害,抗寒力强,短穗扦插成活率高。 1 DB35/T 820—2016 3.2.2 经济性状 2 产量每666 m 年均可产干毛茶180 kg以上。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等茶类,尤其制闽南乌龙茶品 质为佳,香气清高,似兰花香,幽长细腻,滋味醇厚。 4 苗木培育 4.1 苗圃地选择与苗床制作 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农地。土壤疏松,土层厚,微酸性(pH4.5~5.5)的沙质壤 土或粘质壤土。刚种植烟草、麻类、蔬菜的土地不宜作苗地。苗地应轮作。 苗床制作:苗地经深翻、碎土、耙平后制成高10 cm~15 cm,宽110 cm~120 cm的畦面,长度依地 势而定,一般10m~15m,东西走向为宜。畦间留沟道,沟宽25 cm~30 cm。苗地的两端设贮水坑,苗地 四周设排灌沟。整好苗床以后,铺上3 cm厚的红、黄壤心土。 4.2 4.2.1 剪穗扦插 插穗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状,枝条红棕色、半木质化、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条。春梢夏插的枝条, 以腋芽饱满为准。 4.2.2 剪穗 插穗应带有一片健全的叶和一个饱满的腋芽,叶片下短茎长2 cm~2.5 cm。剪口要平滑,斜面与叶 向相同,上端剪口距腋芽2 mm左右,应随剪随插。 4.2.3 扦插 扦插以春、秋季为宜。扦插前将苗床充分喷湿,待稍干不粘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插。行株距以叶 2 片不重叠为宜,每666 m 插15万穗左右为宜。直插或将叶片稍翘起倾斜入土,叶面应顺风向,叶片、芽 应露出土面,插后即遮阴、喷水至苗床湿透。 4.3 4.3.1 苗圃管理 水分管理 插穗愈合发根期(扦插后25 d~40 d),勤浇水,保持苗床的湿润状态。发根后,晴天隔天浇一次, 苗高10 cm以上遇干旱可适当沟灌,一次沟灌3 h~4 h,苗床湿透立即排干。 4.3.2 遮阴 愈合发根前,管护好遮阴物。发根抽梢后应提高透光度,可逐步疏减遮荫物。待根系发育健全,选 择阴雨天分次除遮阴物。去除后应注意防旱,及时浇水。 4.3.3 施肥 抽梢发根后,可施第一次肥。可用腐熟人、畜尿稀释10~15倍液,或用0.3%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 2 的混合液喷施,每666 m 溶液用量约300 kg喷施,以后间隔20 d~30 d追肥一次,逐步增加施肥量,每 次追肥后,应及时喷浇清水洗苗。 2 DB35/T 820—2016 4.3.4 防治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实行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 4.4 苗木质量 苗木应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苗木出圃规格按GB 11767执行。 5 栽培技术 5.1 建园 5.1.1 茶园选择 选择保水、透水、通气性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土层深厚,pH4.5~6.0的园地。土质应符合 NY/T 5010-2016中的规定。地形坡度小于25度,日平均气温10 ℃以上,绝对低温不低于-10 ℃;茶树 生长的有效积温4000 ℃以上。 5.1.2 茶园建设 5.1.2.1 道路建设 2 干道:每 66600 m 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 7 m~8 m,路坡小于 6 度,弯道半径不小于 12 m。 支道:各片茶园联络,路宽 3 m,坡度小于 8 度,弯道半径不小于 10 m。步道:连接上下层的梯层间设 步行道。环山道:在茶园四周设环园道,路宽 1.5 m。 5.1.2.2 等高梯田 坡度在5度以上的山地都应构筑成等高梯田茶园;5度以下没有建立梯田的要等高条栽;机采茶园梯 层宽度最窄不小于2 m;梯壁最高不得超过2 m;石砌梯壁倾斜度应在70度以内;心土夯筑梯壁倾斜度应 在60度以内;梯埂应高于梯田20 cm。 5.1.2.3 排灌 在每一梯田内侧开设蓄水沟,沟宽 40 cm,深 20 cm~30 cm,每隔 4 m~8 m 筑一坚实土埂。排灌 沟设在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涧一侧,要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两用,沟宽 40 cm~50 cm, 沟深 20 cm~30 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处要挖积沙坑。 5.1.3 园地开垦 园地开垦前应清除园内的乱石、杂物等。园地种植沟挖50 cm×50 cm,表土回沟。 5.2 水土保持 5.2.1 道路绿化 茶园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以种植豆科种或落叶果树为好,株距15 m~20 m左右。 5.2.2 茶园保护 茶园顶部、茶园外围和有害风口应种植防护林带。防护林设置的位置与走向应和当地害风的方向成 直角。主林带种植高大常绿乔木树种,两侧种植灌木树种,但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或病虫害互为 3 DB35/T 820—2016 寄主的树种,主林带种4~6行,株行距3 m×2 m,二侧一般种两行,株行距1.5 m×1.5 m。林带与茶园 间应开隔离沟,以免树根侵入茶园。 5.2.3 梯壁保护 采取以割代锄耕作方式或种植匍匐性豆科植物保护梯壁。 5.3 定植 5.3.1 规格 梯面宽1.5 m的梯层茶园种一行,距梯埂外沿80 cm~90 cm平行划种植行。多行种植梯层按行距 1.5 m~1.8 m规划种植。 5.3.2 施基肥 2 每666 m 施腐熟有机肥3 t~5 t,磷肥50 kg,与土拌匀,施入沟底,再覆土20

pdf文档 DB35-T 820-2016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820-2016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820-2016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820-2016 白芽奇兰茶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0:18:3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