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5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2646—2014 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blast resistance in rice variety regional test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4-10-17发布 201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NY/T 264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广东 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 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铁城、陶荣祥、朱小源、胡小军、曾波、杨仕华、王洁、卢代华、吴双清、郭晓莉、 杨秀荣、李求文、刘永峰、肖放华、郝中娜、陈进周、高汉亮、田进山、王文相、王德标、韩海波、江健、董海、 赵剑锋。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NY/T2646—2014 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有关定义、鉴定方法、调查方法、数据计算、抗性评价 及汇总报告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主导品种的抗病性监测可参照 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300—2007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试验品种testingvariety 国家或省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 3. 2 感病对照品种 susceptible control variety 品种鉴定时选定的当地相应熟期的感病品种。 3. 3 诱发品种disease spreadervariety 在试验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四周种植的当地高感品种。 3. 4 鉴定网络 evaluationnetwork 在一个稻作区内3个或以上稻瘟病常年发病区设置的鉴定圃。 信息服务平台 3.5 鉴定年限yearsof evaluation 与区域试验同步进行的两个正季生产周期。 3. 6 苗叶瘟leaf blast of seedling 水稻三叶期以后秧苗叶片上发生的稻瘟病。 3.7 穗瘟panicleblast 水稻抽穗后穗颈和枝梗上发生的稻瘟病。 3. 8 节瘟nodeblast 水稻抽穗后茎秆下部稻节上发生的稻瘟病。 NY/T2646—2014 4鉴定方法 4.1苗叶瘟鉴定 采用人工接种或自然诱发鉴定。 4.1.1人工接种 试验品种种子浸种、催芽后按顺序分别播种在带孔、装有细土、穴间隔3cm的塑料盘中,每个品种 10粒~15粒。浇水盖土,保证正常出苗生长。接种前3d5d酌施氮肥,保持稻苗嫩绿,秧苗3叶~4 浓度约为2×10个孢子/ml接种量以所有叶片上布满孢子液为限。接种后置于25℃~28℃的恒温室 内,遮光保湿24h,然后去除遮光条件,并定时喷雾保湿。试验设2次重复。 4.1.2自然诱发 试验品种种子浸种、催芽后,选择晴天播(种)于旱地或湿润秧由。苗床宽110cm,播种前划行、插 牌,双幅播种,幅宽40cm,幅间距30cm,按顺序条播,条宽2cm~3cm,条间距5cm,每条播种约100 粒,然后压谷。两幅中间播诱发品种,播种宽度为20cm,与双幅分别相隔5cm。旱地适当浇水,保证正 常出苗生长,试验设2次重复 4.2穗瘟鉴定 鉴定圃宜设置在雾多、结露时间长的常发病稻区,选择土地平整、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重病田块。 采用育苗移栽、自然诱发,育秧方式参照NY/T1300一2007。本田每个品种栽5行,每行6穴,每穴2 棵~4棵基本苗,株行距为13.3cm×20cm,品种按顺序排列。每幅试验品种四周种植2行诱发品种。 每个熟组栽插1个感病对照品种。施肥量高于当地生产水平,并在水稻抽穗前5d增施一次氮肥。鉴 定圃治虫不治病(纹枯病严重田块需用井岗霉素进行防治)。试验设2次重复。 5调查方法 苗叶瘟在感病对照品种发病达7级或以上时调查,每个品种以发病最重的10株为调查对象,每株 调查发病最重的叶片,取发病最重的3株平均作为品种评价的依据。苗叶瘟调查分级标准见表A.1。 穗瘟在水稻黄熟初期(80%稻穗尖端谷粒成熟时)每个品种调查发病最重的稻穗,不少于100穗 穗瘟单穗损失率分级标准见表A.2。 苗叶瘟和穗瘟调查记载参见表B.1和B.2。 感病对照品种苗叶瘟病级、穗瘟病级未达7级,该组试验无效。 6数据计算 6.1苗叶瘟病级 苗叶瘟病级按式(1)计算。 GLB (1) TNI 式中: GLB- 苗叶瘟病级; NDL 各级病叶数; GDL 各病级代表值; TNL 调查总叶数。 6.2穗瘟发病率 穗瘟发病率按式(2)计算。 2 NY/T 2646—2014 TNDP IDP- X 100 . (2) TNP 式中: IDP 穗瘟发病率,单位为百分率(%); TNDP 发病穗数; TNP 调查总穗数。 水稻穗瘟发病率群体抗性分级标准见表A.3。 6.3穗瘟损失率(级) 穗瘟损失率(级)按式(3)计算。 Z(NDP ×GDP) GLRP -- (3) TNP 式中: GLRP 穗瘟损失率(级); NDP 各级病穗数; GDP 各级损失率病级; TNP- 调查总穗数。 6.4综合指数 稻瘟病综合指数按式(4)计算。 IB = GLB × 25% +GIDP × 25% +GLRP × 50% (4) 式中: IB 稻瘟病综合指数; GLB 苗叶瘟病级; GIDP 穗瘟发病率病级; GLRP- 穗瘟损失率(级)。 在感病对照品种叶瘟未达到7级(叶瘟试验无效),穗瘟达到7级或以上时,稻瘟病综合指数按式 (5)计算。 业标准信 (5) 75% 式中: IB 稻瘟病综合指数; GIDP 穗瘟发病率病级; GLRP 穗瘟损失率(级)。 7抗性评价 稻瘟病抗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见表A.4,将水稻品种划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共6个 类型,以本稻作区鉴定网络有效病圃的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作为评价依据。 8汇总报告格式 8.1试验概况 概述试验目的、鉴定材料、鉴定单位、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等基本情况。 8.2结果与分析 以各试验组别为单位、分析评价各品种的抗性表现,列出相应的数据表。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3 NY/T 2646—2014 汇报格式参见表B.3。 8.3小结与讨论 首先根据感病对照品种监测结果阐明该年度抗性鉴定结果的有效性,再对试验品种的抗性分布概 况进行简要描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NY/T2646—201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水稻稻瘟病分级标准 A. 1 水稻苗叶瘟调查分级标准 见表A.1。 表A. 1 水稻苗叶瘟调查分级标准 病级 抗性类型 病 情 0 高抗(HR) 无病 1 抗(R) 针头状大小褐点 2 抗(R) 褐点较大,直径小于1mm 3 中抗(MR) 圆形至椭圆形的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直径1mm~2mm 4 中感(MS) 典型纺锤形病斑,长1cm~2cm,通常局限在两叶脉之间,为害面积小于叶面积的2.0% 5 中感(MS)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占叶面积的2.1%~10.0% 6 感(S)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占叶面积的10.1%~25.0% 7 感(S)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占叶面积的25.1%~50.0% 8 高感(HS)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占叶面积的50.1%~75.0% 9 高感(HS)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大于叶面积的75.1% 注:叶片上无叶瘟,但有叶枕瘟发生的记作5级。 A.2 水稻穗瘟单穗损失率分级标准 见表A.2。 表 A. 2 水稻穗瘟单穗损失率分级标准 病级 病 情 0 无病 1 小枝梗发病,每穗损失<5.0% 3 主轴或穗颈发病,每穗损失5.1%~20.0% 5 主轴或穗颈发病,谷粒半癌,每穗损失20.1%~50.0% 7 穗颈发病,大部分癌谷,每穗损失50.1%~70.0% 9 穗颈发病,每穗损失>70.0%(在统计损失率时按每穗损失100%统计) 注:当没有穗瘟,而有节瘟时,节瘟按穗瘟的稻谷实际损失的级别计。 A.3水稻穗瘟发病率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见表A.3。 表A.3水稻穗瘟发病率群体抗性分级标准 抗 级 抗感类型 病穗率(%) 0 高抗(HR) 0 1 抗(R) 0> 3 中抗(MR) 5.1~10.0 5
NY-T 2646-2014 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4:04上传分享